2012年我院在湖北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和湖北省大学生SOPC(嵌入式系统)专题竞赛的两项大赛中均斩获特等奖,并且同华科、武大一起代表湖北省参加SOPC海峡两岸对抗赛,是我院乃至我校在大学生学科竞赛中历史性的突破。在这骄人的成绩背后既有学生的刻苦钻研,也离不开老师的悉心教导和无私奉献。
面对这样的成绩,学院学通社记者采访了电赛总教练尹建新老师。尹老师认为这首先是学院指导教师团队成功协作的典范,也是学院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一项长远目标、在实现过程中的标志性成果。在谈到今年的好成绩时,尹老师很淡然地说:“我们在进步!”。他认为这是动力同时也是压力。在他看来,我们学生的作品仍有不足,我们的教学环节中仍存在漏洞,我们在全国性的赛事中仍然有欠缺。他指出我们的学生尽管做出来的作品很不错,但是在设计报告的撰写方面和作品细节方面仍然存在问题。他提到在两年前的比赛中我院由于提交的设计报告质量不高而屈居二等,而在前不久的SOPC海峡两岸对抗赛中,与其他地区的学生相比,我们的学生在进行作品汇报时,也明显地显示出不足。
谈到电赛,尹老师觉得如今我们的学生课堂上所学的知识都相对孤立和不平衡,其实起决定作用的往往是最基础的知识。而电赛培训过程的意义就在于它将各方面的知识融会贯通,将课本上面比较单薄和抽象的知识充实化,学生正是在做课题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在质疑中使得自己的知识得到延伸、能力得到了提升。这种学习方式被尹建新老师称为“课题驱动、问题驱动”模式。在被问及参加电赛学生的选拔问题时,尹老师说道,其实并不是老师选择学生,而是学生自己选择自己,或者说并不是老师淘汰学生,而是学生自己淘汰自己。他提到,我们的课程相对其它专业而言会难一些,在学习过程中,我们的部分学生往往会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解决不了而自我放弃。而电赛又是一个非常苦非常累的过程,需要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渠道。尹建新老师的比喻是:如果说常规教学还是以“圈养式”为主要特征的话,那么,在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中(例如电子竞赛的培训)则是以“放牧式”为主要特征,区别在于学生是否能够独立“觅食”。正是在一次一次的放弃后才选拔出来了现在的参赛选手。他也提到这些学生是非常幸运的,他们必然占用更多的教师资源。大学四年下来他们不仅学到的知识更广泛、更透彻,而且也逐渐具备了独立分析问题解决和问题的能力。对于那些认为专业难的学生,他表示很可惜,在他看来如今的人才市场其实并不是你选专业而是专业在选你,他们需要坚持和努力。
在谈话中我们了解到尹老师以前是在企业做研发的,在谈到为什么后来会选择当老师时,他只是说:“适合当老师,自己比较耐心。”而事实确是如此,在采访过程中,尹老师对我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作出了详细解答,而且幽默风趣。而事实上,要培养优秀的学生,老师是非常辛苦的,而尹老师却认为这些其实就是老师的本职,老师的职责就是培养人才。
在整个采访中,我们被尹老师的幽默风趣所感染,也被他的尽职尽责所感动。我们衷心祝愿学院的指导老师团队在以后的学科竞赛中创下更加辉煌的成绩。
附:学院指导教师团队名单。
尹建新、危立辉、陈锟、蓝加平、张华、饶文贵、舒振宇、程耀林、肖风华、刘立航、覃亮、吴岭清